??
4月4日凌晨,美團花了27億美元“喜提”摩拜。隨后,媒體的報道鋪天蓋地,美團、摩拜等關鍵詞在各大媒體中格外吸人眼球。一個送外賣的買了輛自行車,吃瓜群眾無不在遐想,以后美團外賣小哥要騎著摩拜送外賣了?
/ 事件回顧 /
4月3日晚的北京,雨夾雪,氣氛頗有些凄涼。也正是這個夜晚,摩拜召開股東大會,這次會議,將決定摩拜未來的出路。
“規則就是規則,投票就是投票,如果大家做了這個決定,希望大家不要后悔,希望大家繼續支持摩拜?!庇脽o奈來形容摩拜CEO王曉峰的發言,再合適不過。
然而王曉峰的無奈,面對的卻是穩操勝券的騰訊和秉持“不能盈利一切都是扯淡”原則的大小股東,當然還有心里打著小算盤的美團創始人王興,王曉峰的發言份量,已經微乎其微。

最終資本的巨錘落下,美團以11億美團點評股票、16億美元現金,共計27億美元收購摩拜單車,并承擔摩拜10億美元的債務。摩拜單車股東退出,換成一部分現金及一部分美團點評股票。
80后創業美女胡瑋煒用了三年時間,將兩個輪子的摩拜打造成了四條腿的“獨角獸”。即使最后落得賣身境地,9個點的摩拜股份換算下來也近16億人民幣,對于“更愿意積極看待一切”的胡瑋煒來說,未嘗不可說是功成身退。
資本是助推你的,但是最后其實你都得還回去。還回去了,留給創業者的除了卡里的一筆巨款,更多的或許是內心的一片荒涼。
/ 共享單車難,造汽車更難 /
從兩個輪子的單車,自然就會聯想到四個輪子的汽車,同樣是覆蓋用戶出行場景,單車已經“賣身”了,那投入資金更多、回報周期更長的汽車行業呢?它們又能在無人駕駛、新能源等科技浪潮下堅挺多久?眾多造車新勢力是否又會淪為資本的提款機?
一輛汽車的投入成本比一輛自行車高是毫無疑問的,造車企業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也是毋庸置疑的。正如蔚來汽車創始人、董事長李斌所言:“造車是一件很燒錢的事,沒有200億的資金準備,最好別想進來?!?/span>

也就是說,只要有了錢,達成了王健林的200個“小目標”,你才算摸到了行業的門檻。
有利益的地方就有資本進入??萍嫉倪M步、國家的助推,一大批造車新勢力如雨后春筍般冒出, 資本家嗅到了風口的氣息,于是先后注入了數億百億計的資金。據數據統計,目前,蔚來、小鵬、拜騰、奇點、威馬、車和家六大造車新勢力累計融資已經超過420億元。
很難說是因為有了風口才帶來了大量的資本,還是因為有了大量資本才形成了風口。這就跟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這個問題一樣,已經上升了哲學層面。但結合摩拜,我們可以看到資本的逐利性,以及因為逐利性導致的盲目性。
當然,這里并不是說資金進入造車領域是一種完全盲目的行為,只是在資金將滾燙的金錢倒進同樣滾燙的造車行業時,我們應該思考,造車新勢力的未來在哪?
說起特斯拉大家都不陌生,國內多家造車新勢力都有著成為“中國特斯拉”的目標。然而特斯拉為我們熟知的除了“上天”之外,更多的是Model 3產能引發的各種問題。特斯拉的股票也是一跌再跌,從350美元跌至250美元檔次,不知道跌掉了多少輛Model 3。產能問題,不是“上個天”,或者在工廠睡幾晚就能解決的。

小鵬汽車董事長張小鵬也曾感嘆:“造車的系統復雜性太高,Model 3的問題不會那么快解決。我也在公司旁睡了大半個月,但是問題的解決還是要接受客觀規律,急也急不來??纯碝odel 3的各種問題,親歷了小鵬汽車的第一代,所有人都小看了汽車從無到有的困難?!?/span>

在造車方面,造車新勢力與傳統車企相比,不管是在量產規模、技術把控,還是在質量管控上,都有著很大不足。而汽車屬于典型的規模經濟產業,在銷量沒有達到一定數量級之前,絕對是虧錢,不管國內國外,大品牌小品牌,絕無例外。由此看來,所有造車新勢力目前都還處于燒錢階段,即使是備受推崇的特斯拉,也還是在虧損。
資本的逐利性不會改變,股東也不會一直砸錢供著,長期虧下去,難免不會成為第二個“共享單車”。
為了彌補自身汽車產業鏈的不足,在產品質量過關的情況下實現長期穩定盈利,目前來看造車新勢力有三個做法:與政府等機構合作、與傳統車企合作、在傳統車企廠區附近建工廠。在汽車產業及配套產業資源豐富的地區建工廠,“借勢”原有傳統汽車集團的配套資源優勢,這也是造車新勢力多數落戶江浙地區的原因之一。
/ 未來很美好,但我們仍需腳踏實地 /
智能網聯汽車、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很美好,但不能沉湎于美好的未來而盲目進軍,蛋糕很大,但吃不了兜著走的案例依然不少。

回望以李書福、魏建軍為首的第一批自主品牌創業者,盡管有逆向研發的開端,但將艱苦奮斗、實現可持續發展牢記心中的他們打拼出了更廣闊的未來,這些企業家在仰望星空的同時也能腳踏實地,腳踏實地的他們,才有了仰望星空的資本。
造車新勢力的征程是未來的一片藍海,但只有腳踏實地,才不會夭折在成功的路上。
資本是把雙刃劍,造車新勢力也要時刻警醒不要被資本綁架,創業者講理想,資本只談利益,摩拜就是先例。
作為圍觀群眾的我們,也應該時刻保持冷靜,不應該盲目樂觀地單憑造車新勢力的數量就斷定行業崛起與否,我們應該期待的是有個別品牌擺脫資本牢籠的桎梏,成功培養出自我造血能力,逐漸成長為新造車勢力的一面旗幟。